线板排布对静电除尘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邓权龙, 庄丁丁, 丁厚成, 蒋仲安, 包巧云, 杨岚. 线板排布对静电除尘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11): 3644-3654. doi: 10.12030/j.cjee.202206057
引用本文: 邓权龙, 庄丁丁, 丁厚成, 蒋仲安, 包巧云, 杨岚. 线板排布对静电除尘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11): 3644-3654. doi: 10.12030/j.cjee.202206057
DENG Quanlong, ZHUANG Dingding, DING Houcheng, JIANG Zhongan, BAO Qiaoyun, YANG La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ire and plate arrangement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perform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2, 16(11): 3644-3654. doi: 10.12030/j.cjee.202206057
Citation: DENG Quanlong, ZHUANG Dingding, DING Houcheng, JIANG Zhongan, BAO Qiaoyun, YANG La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ire and plate arrangement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perform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2, 16(11): 3644-3654. doi: 10.12030/j.cjee.202206057

线板排布对静电除尘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作者简介: 邓权龙 (1990—) ,男,博士,讲师,dql3316@ahut.edu.cn
    通讯作者: 邓权龙(1990—),男,博士,讲师,dql3316@ahut.edu.cn
  •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9A005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110360050);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110360232);安徽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Z202016)。
  • 中图分类号: X513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ire and plate arrangement 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performance

    Corresponding author: DENG Quanlong, dql3316@163.com
  • 摘要: 为揭示电极排布对线板式电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电晕电场模型、k-ε湍流模型、Lawless电荷累积模型,建立了电除尘多物理场模拟模型,并通过改变极板间距和极线间距,分析了电场电势、风速、颗粒运动轨迹、除尘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板间距增大降低了电势变化速率,极线间距减小导致放电极电势分布由点式转为条状,极线周围电势影响程度增强;增加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均能减小流场内涡流范围,提高流速分布的均匀性;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减小,颗粒轨迹偏移的角度增大,除尘效率随之升高,且颗粒在电场停留的时间缩短;除尘效率与颗粒粒径呈正相关,除尘效率与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呈负相关。模拟得到的优化工况为:当极线间距为180 mm、极板间距为200 mm时,电除尘器对粒径为2.5 μm的颗粒除尘效率为98.6%。本研究通过构建新的模拟模型应用于线板式电除尘器的工况优化中,可为电除尘器结构优化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 加载中
  • 图 1  线板式电除尘器结构图

    Figure 1.  Structure diagram of wire plat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图 2  不同电场电压下的电势模拟值与实验值拟合图

    Figure 2.  Fitting chart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potential values under different electric field voltages

    图 3  不同入口风速下的模拟值与实验值拟合图

    Figure 3.  Fitting chart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under different inlet speeds

    图 4  不同电压下除尘效率的模拟值与实验值拟合图

    Figure 4.  Fitting chart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of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voltages

    图 5  几何模型简化示意图

    Figure 5.  Simplified schematic diagram of geometric model

    图 6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

    Figure 6.  Mesh generation of geometric model

    图 7  不同极板间距电势分布云图

    Figure 7.  Cloud diagram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polar plate spacing

    图 8  不同极板间距GH线电势曲线

    Figure 8.  Potential curve of GH line at different polar plate spacing

    图 9  不同极板间距CD线与EF线电势曲线

    Figure 9.  Potential curve of CD line and EF line at different polar plate spacing

    图 10  不同极线间距电势分布云图

    Figure 10.  Cloud diagram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polar line spacing

    图 11  不同极线间距AB线电势曲线

    Figure 11.  Potential curve of AB line at different polar line spacing

    图 12  不同极线间距CD线与EF线电势曲线

    Figure 12.  Potential curve of CD line and EF line at different polar line spacing

    图 13  不同极板间距速度云图

    Figure 13.  Cloud diagram of velocity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polar plate spacing

    图 14  不同极板间距GH线上风速曲线

    Figure 14.  Velocity curve of GH line at different polar plate spacing

    图 15  不同极线间距速度云图

    Figure 15.  Cloud diagram of velocity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polar line spacing

    图 16  不同极线间距EF线上风速曲线

    Figure 16.  Velocity curve of EF line at different polar line spacing

    图 17  粉尘颗粒运动轨迹图

    Figure 17.  Trajectory diagram of dust particle movement

    图 18  粉尘颗粒能量密度分布云图

    Figure 18.  Cloud diagram of energy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dust particles

    图 19  极板间距和极线间距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Figure 19.  Influence of plate spacing and polar line spacing on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表 1  模型相关参数设置

    Table 1.  Setting of model related parameters

    参数数值
    极板长度1 200 mm
    电极直径2 mm
    电极电压45 kV
    入口风速1.0 m·s−1
    空气温度293.15 K
    空气压力101.3 kPa
    颗粒直径2.5 μm
    颗粒密度2 200 kg·m−1
    参数数值
    极板长度1 200 mm
    电极直径2 mm
    电极电压45 kV
    入口风速1.0 m·s−1
    空气温度293.15 K
    空气压力101.3 kPa
    颗粒直径2.5 μm
    颗粒密度2 200 kg·m−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模型边界条件

    Table 2.  Model boundary conditions

    位置边界条件壁面条件
    入口速度入口通过
    出口压力出口冻结
    电极壁面反弹
    极板壁面冻结
    位置边界条件壁面条件
    入口速度入口通过
    出口压力出口冻结
    电极壁面反弹
    极板壁面冻结
    下载: 导出CSV
  • [1] 刘学军, 胡汉芳, 郦建国, 等. 2020年电除尘行业发展评述和展望[J]. 中国环境产业, 2021, 3: 23-27.
    [2] 张金龙, 党小庆, 乐文毅, 等. 多孔收尘电极电场中荷电粒子的沉降规律及其除尘性能预测[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05): 1589-1601.
    [3] 翁棣, 许冬冬, 张煜耀, 等. 高压静电除尘及伏安特性实验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 36(12): 52-56.
    [4] 张建平,高鹏飞,徐达成,等. 不同烟气流速下线板式电除尘器中磁场效应验证[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14(11): 3121-3127.
    [5] 东明, 张宇轩, 李素芬, 等. 烟气流速对不同极线结构下静电除尘器内微细颗粒脱除的影响[J]. 热科学与技术, 2018, 17(1): 41-48.
    [6] 张哲, 李彩亭, 李珊红. 板式电除尘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 42(11): 187-192.
    [7] 裴艺凯, 杨振民, 黄超, 等. 电除尘器内部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 应用能源技术, 2019, 263(11): 21-26.
    [8] 依成武, 刘诗雯, 史雪欣, 等. 单区式双涡旋型极板电除尘器除尘性能实验研究[J]. 高电压技术, 2016, 42(8): 2651-2658.
    [9] 胡建华, 李海燕. 电除尘器结构对除尘效率影响的数值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18, 44(01): 83-88.
    [10] 张立莹, 雷洪, 牛宏, 等. 线板型静电除尘器的电场、流场与颗粒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J]. 高电压技术, 2021, 47(11): 4144-4151.
    [11] 崔晓慧, 侯雪超, 张文婷, 等. 新型错位板对静电除尘器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01): 200-207.
    [12] AHMED K. Comput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ona current density and V-I characteristics in wires-to-plates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J].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2016, 81: 1-8. doi: 10.1016/j.elstat.2016.02.005
    [13] DONG M, ZHOU F, ZHANG Y X,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fine-particle charging and transport behaviour i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J]. Powder Technology, 2018, 330: 210-218. doi: 10.1016/j.powtec.2018.02.038
    [14] ARIF S, BRANKEN D J, EVERSON R C,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esign parameters on the occurrence of shielding in multi-electrode ESPs and its effect 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2018, 93: 17-30. doi: 10.1016/j.elstat.2018.03.001
    [15] WANG Y F, ZHANG H, GAO W C, et al. Improving the removal of particles via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by optimizing the corona wire arrangement[J]. Powder Technology, 2021, 388: 201-211. doi: 10.1016/j.powtec.2021.04.087
    [16] WANG X. Effects of corona wire distribu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J]. Powder Technology, 2020, 366: 36-42. doi: 10.1016/j.powtec.2020.02.044
    [17] 龙正伟, 冯壮波, 姚强. 静电除尘器数值模拟[J]. 化工学报, 2012, 63(11): 3393-3401.
    [18] LAWLESS P. A. Particle charging bounds, symmetry relations, and an analytic charging rate model for the continuum regime[J].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1996, 27(2): 191-215. doi: 10.1016/0021-8502(95)00541-2
    [19] PENNEY G W, MATICK R E. Potentials in D-C corona fields[J].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Part I: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s, 1960, 79(2): 91-99. doi: 10.1109/TCE.1960.6368550
    [20] KALLIO G A, STOCK D E. Interaction of electrostatic and fluid dynamic fields in wire-plate precipitators[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92, 240: 133-166. doi: 10.1017/S0022112092000053
    [21] KIHM K D. Effects of nonuniformities on particle transport in electrostatic[D]. Palo Alto : Stanford University, CA(USA), 1987.
  • 加载中
图( 19)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25
  • HTML全文浏览数:  3725
  • PDF下载数:  6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6-13
  • 录用日期:  2022-08-09
  • 刊出日期:  2022-11-30

线板排布对静电除尘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通讯作者: 邓权龙(1990—),男,博士,讲师,dql3316@ahut.edu.cn
    作者简介: 邓权龙 (1990—) ,男,博士,讲师,dql3316@ahut.edu.cn
  • 1.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马鞍山 243002
  • 2.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9A005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110360050);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110360232);安徽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Z202016)。

摘要: 为揭示电极排布对线板式电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电晕电场模型、k-ε湍流模型、Lawless电荷累积模型,建立了电除尘多物理场模拟模型,并通过改变极板间距和极线间距,分析了电场电势、风速、颗粒运动轨迹、除尘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板间距增大降低了电势变化速率,极线间距减小导致放电极电势分布由点式转为条状,极线周围电势影响程度增强;增加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均能减小流场内涡流范围,提高流速分布的均匀性;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减小,颗粒轨迹偏移的角度增大,除尘效率随之升高,且颗粒在电场停留的时间缩短;除尘效率与颗粒粒径呈正相关,除尘效率与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呈负相关。模拟得到的优化工况为:当极线间距为180 mm、极板间距为200 mm时,电除尘器对粒径为2.5 μm的颗粒除尘效率为98.6%。本研究通过构建新的模拟模型应用于线板式电除尘器的工况优化中,可为电除尘器结构优化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静电除尘器具有处理风量大、阻力能耗低、耐高温、除尘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尾气颗粒物净化领域[1-2]。电除尘设备除尘性能受到电场结构、电场电压、气流速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3-5]。其中,电场结构直接影响电场分布和流场分布,进而影响除尘效率[6-7],故电场内部电极排列布置对设备除尘性能影响较大。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关于电场结构优化相关的研究工作。依成武等[8]设计了单区双涡旋型极板电除尘器,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压、收尘面积、流速以及粉尘粒径等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发现当电极电压约为18 kV、有效收尘面积为2.7 m2时,除尘效率最大。胡建华等[9]发现,改变极板间距会影响荷电颗粒的沉降速度与运动轨迹,电极线间距存在一个最佳值。张立莹等[10]研究得出,增大极板间距会降低电场强度和颗粒的荷电量,最终致使颗粒捕集效率下降。崔晓慧等[11]对新型阳极板进行排布优化研究,证明错位板排布有利于提高对微细粉尘的收集效率。AHMED等[12]研究了线板式电除尘的电场特性,得出减小线间距会增大放电电流值的结论。DONG等[13]研究表明,放电极间距在大于150 mm时,颗粒捕集效率没有明显提升,设定合适的放电极间距对电除尘器的设计至关重要。又有研究人员[14-16]提出,极板极线间距在符合一定比例时具有较好捕集效率,优化极-板间距对提高电除尘效率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拟利用电晕电场模型、k-ε湍流模型、Lawless电荷累积模型来建立新的静电除尘多场模拟模型,并通过改变极板间距和极线间距,分析电场电势、风速、颗粒运动轨迹、除尘效率的变化特征,以揭示极线间距和极板间距对线板式除尘器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线板式电除尘内部结构和电极排布的优化和设计提供参考。

    • 线板式静电除尘器电场内部由收尘极板和电极线组成,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电极线与收尘极板之间形成高压电场,电极附近产生电晕放电,致使空气发生电离;当含尘气流穿过电晕区时,粉尘颗粒物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向收尘极板运动,被收尘极板捕集,实现气固分离、净化空气的目的。

      本实验通过调节两收尘极板和电极线的间距监测电场内电势和风速,在收尘极板至第2根与第3根放电极中间 (即ab线) ,和第1根电极至收尘极板 (即cd线) 设置监测位,监测并收集数据。

    • 本研究依据带电粒子传输电流的守恒性建立电晕模型,故使用电流连续性方程和Poisson方程来求解带电粒子输运问题[17]。电晕模型的控制方程见式 (1)~(4) 。

      式中:J为电流密度,A·m−2kion为离子迁移率,(m2·V−1·s−1);ρion为离子电荷密度,C·m−3E为电场强度,V·m−1Dion是离子扩散系数,m2·s−1ɛ0为真空介电常数;V为电势,V。

    • 湍流模型使用动量守恒的Navier-Stokes方程和质量守恒的连续性方程进行求解,见式 (5)~(7)。

      式中:μc为层流黏度系数,kg·m−1·s−1μT为湍流黏度系数,kg·m−1·s−1ρ为流体密度,kg·m−3I为单位矩阵;p为气体静压力,Pa;FEHD为电流体力,N·m−3

      标准k-ε湍流模型由湍动能方程和耗散率方程组成,控制方程见式 (8)~(10) 。

      式中:k为湍流动能;ɛ为湍流耗散率;Pk为湍动能每单位耗散净产出;湍流场参数:σk为1;σε为1.3;Cε1为1.44;Cε2为1.92;Cε3为0.09。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对颗粒位置矢量分量的二阶运动方程进行求解,以求得运动颗粒的位置,控制方程见式 (11)~(12) 。

      式中:q为颗粒的位置,m;v为颗粒运动的速度,m·s−1mp为颗粒的质量,kg;Ft为施加在粒子上的合力,N。

      使用LAWLESS模型[18]计算颗粒上累积的电荷,计算方程见式 (13)~(14) 。

      式中:v=(qpe/2πε0dpkBT),其含义为无量纲的粒子荷电;w=p/(εp+2))(Edpe/2kBT),其含义为无量纲的电场强度;qp为颗粒荷电量,C;e为电子的电荷,1.6×10−19C;dp为颗粒直径,m;kB为玻尔兹曼常数,1.3806×10−23 J·K−1;T为热力学温度,K;εp为颗粒介电常数;τ=(ρionkiont/ε0),其含义为无量纲的充电时间;ρion为离子电荷密度,C·m−3kion为离子迁移率,m2·V−1·s−1t为实际荷电时间,s。

      模型求解共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稳态计算,计算电场、电荷传输、湍流场和多物理场耦合。基于稳态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瞬态计算,计算流体流动颗粒追踪。最终得出颗粒在电场、流场的运动轨迹和除尘效率。

    • 为验证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前人的实验数据作为基准,采用COMSOL软件建立模型对静电除尘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 电势验证选用PENNEY[19]的线板式电除尘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1∶1的物理模型。在电场电压为28.7 kV、43.5 kV、46.5 kV的3种工况下,模拟收尘极板至第2根与第3根放电极中间 (即图1中ab线位置) 的电势值,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出电势验证结果如图2所示,电势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 静电除尘器内部流场实验数据选择KALLIO [20]的线板式电除尘器流场实验的数据,通过模拟计算进行风速验证。验证的实验工况:电场内3根放电极等距布置,电场电压为42 kV,入口风速分别为0.8 m·s−1、1.2 m·s−1、1.8 m·s−1时,模拟第1根电极至收尘极板 (即图1中cd线位置) 的风速值,模拟值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图3所示。

    • 选择KIHM [21]的实验数据进行除尘效率的验证,实验模型参数:极板长度400 mm,板间距50 mm,8根放电极间距50 mm,入口风速2.0 m·s−1,颗粒粒径为4 μm。模拟不同电压下的除尘效率,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如图4所示,当电压7.7 kV时,除尘效率相对误差最大,其值为5%。

      综合电势、流场、除尘效率的验证结果,采用本文数学模型经COMSOL软件对静电除尘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用于开展线板结构排布对电除尘性能影响的研究。

    • 为研究线板结构排布对电除尘性能的影响趋势,分别设置2个实验组合,通过改变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揭示其对除尘效率的影响规律。组合一几何模型如图5 (a) 所示:固定极线间距为180 mm,选择极板间距分别为150 mm、200 mm、300 mm、450 mm、600 mm下5种工况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组合二几何模型如图5 (b) 所示:固定极板间距为250 mm,选择极线间距分别为100 mm、150 mm、225 mm、300 mm、450 mm下5种工况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为了观测电场内部电势、空间电荷密度、风速、压力等参数的数据,设置4条观测线,如图5所示,其中AB线为穿过所有放电极且平行于极板的直线,CD线为穿过放电极且垂直于极板的直线,EF线位于两根放电极中间且垂直于极板的直线,GH线位于放电极与极板中间且平行于极板的直线。

      对模型进行控制网格划分,网格总体大小设置细化网格,将电极附近网格进行加密,对边界网格设置了5层边界层和超细化网格,保证模型具有较高的单元网格质量,使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如图6

      设定模型的参数,如表1所示。计算过程中,忽略温度、大气压力对除尘工况的影响,将入口风速、电场电压设置为定值,假设粉尘形状为球形颗粒物。收尘极板电势值设为零 (接地) ,通过记录总粒子数与出口壁面上的粒子数,得出除尘效率。模型的边界条件如表2所示。

    • 1) 不同极板间距电势分布特征。在线板式电场内,放电极线上电势值为最大,收尘极板上电势为零,电势大小以电极线为圆心,向周围呈现发散式降低的分布趋势。如图7所示,随着极板间距变大,电场空间尺寸相应地增加,电势分布发生变化。从电极线至极板方向上电势的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电极线之间电势梯度随之降低,且电极线对附近电势的影响程度减轻。

      在改变极板间距工况中,监测GH线上的电势值的变化。如图8所示,入口与出口处GH线上电势值随着极板间距增大而升高,而电极线位置处的电势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且GH线上电势波动幅度随极板间距增大而降低。由于电场中极线与极板之间电势差为恒定值,故随着极板间距的增大,电极线至极板方向上的电势降低速率变缓,GH线上的电势值变化幅度明显降低,电势的变化趋势变缓。

      在改变极板间距时,将CD线与EF线上的电势值变化联合考虑。如图9所示,电极线处电势最大值为45 kV,极板上电势值的最小值0 kV,在数值上与图7所呈现的趋势一致。随着极板间距的增大,CD、EF线上的电势值变化趋势逐渐变缓,且EF线上电势值的最大值逐渐升高,即两电极中间位置的电势值逐渐增大。

      2) 不同极线间距电势分布特征。如图10所示,当极线间距减小时,单个电极产生电势的辐射范围发生了近距离重叠,电极之间的电势由点式分布呈现为条状分布,极线周围电势的影响程度增强,而电极至极板方向上电势分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监测AB线上的电势值变化,分析极线间距变化对电场电势值的影响趋势。如图11所示,随着极线间距减小,入口、出口处AB线上的电势值和电极处电势峰值保持不变,两电极之间的电势值逐渐增大,且电势值变化幅度逐渐降低,而两电极之间电势梯度基本不变。

      电极线间距减小时,CD线上的电势值没有明显变化,而EF线上电势最大值逐渐升高,且EF线上数据变化速率也随之增大。如图12所示,CD线上电势变化表明,穿过电极线至极板方向上的电势大小不受极线间距的影响;EF线上电势呈现的趋势说明,两电极间距减小会引发两电极中间位置电势值的降低。

    • 1) 极板间距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电场入口风速为1.0 m·s−1,当极板间距改变时,电场内部风流流动的雷诺数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图13所示,随着极板间距的增加,雷诺数变大,流场内产生的涡流的范围越小,流速分布更加均匀,电极对气流的扰动影响程度降低,流场较为稳定。

      通过测量GH线上的风速变化,分析极板间距对风速的影响。如图14所示,极板间距为150 mm工况时,GH线上的风速波动幅度最大,流场风速最高值达1.21 m·s−1,此时GH线距离电极线较近,流动受到电极的影响较大。随着极板间距的增大,GH线上速度值浮动越小,当极板间距为600 mm时,GH线上的风速值波动较小,流场相对稳定。

      2) 极线间距对流场分布的影响。如图15所示,当电极线数量较少时,电极彼此之间的影响较小,流场相对较为稳定;随着电极线数量增加,极线间距逐步减小,流场被隔离成两个流动通道,流动紊乱程度明显增大,流场内部速度波动较大,流速形成不均匀分布。

      通过改变极线间距时,测量EF线上的风速变化。如图16所示,EF线上风速呈现倒双沟的形状,在两极线中间位置的风速最低;随着极线间距减小,EF线上风速有所增加;当极线间距为450 mm时,电极对EF线速度的影响较小,则风速值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即极线间距越大,风速值改变的幅度越小。

    • 粒径2.5 μm颗粒的运动轨迹如图17所示。颗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运动过程中会向收尘极板移动,最终被收尘极板捕集,减小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颗粒轨迹偏移的角度越大,颗粒的捕集效率越高,且颗粒在电场停留的时间越短;反之,随着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的增大,颗粒向极板偏移的角度越小,部分颗粒穿过出口直接逃逸。由于极线周围的高电势,颗粒在电极附近会有较高的速度值,随着距极线的距离越远,颗粒运动速度越小。所以,适当的控制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能够有效的提高除尘效率。

      颗粒在模型中的能量密度如图18所示,电极线附近的粒子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这是因为电极放电,空气被电离,粒子在电场内迅速荷电,从而获得电能,荷电后的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向收尘极板,此时粒子具有较大的动能和电能。入口、出口处的粒子由于距离电极较远,则呈现出较低的能量密度;随着极板间距增大,电场内颗粒的能量密度逐渐降低;当极线间距减小时,由于电极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颗粒可以在电场中充分荷电,获得较多的能量,从而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 在考虑不同的极板间距和极线间距对电场、流场性能的影响的同时,也探究了极板、极线间距对不同粒径颗粒的除尘效率的影响,选择颗粒的粒径分别为1 μm、2 μm、2.5 μm、3 μm、4 μm、5 μm进行模拟试验。如图19 (a) 所示,在极板间距和极线间距固定的情况下,颗粒粒径越大,捕集效率越高;颗粒粒度越小,捕集难度越高。对同一粒径的颗粒物,减小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促使颗粒除尘效率升高,然而,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的减小增加钢材使用成本和处理风量的降低,需要综合考虑。在组合一中,当极线间距为180 mm且极板间距为200 mm时,除尘效果最佳,对于粒径为2.5 μm的颗粒除尘效率达到98.6%。如图19 (b) 所示,当极板间距固定为250 mm时,对同一粒径的颗粒物,极线间距越大,颗粒除尘效率越低;当极线间距为225 mm时,对于粒径为3 μm的颗粒除尘效率达到95.2%。

    • 1) 线板式电场电势呈现以电极线为圆心,向周围发散式降低的分布特征;随着极板间距变大,从电极线至极板方向电势的变化速率减小,电极线之间电势梯度随之降低;当极线间距减小时,电极之间的电势由点式分布呈现为条状分布,极线周围电势的影响程度增强。

      2) 随着极板间距的增加,流场内产生的涡流的范围减小,电极对气流的扰动影响程度降低;当电极线数量增加时,极线间距减小,流场被隔离成类似两流动通道,流动紊乱程度明显增大,流场内部速度波动较大,流速形成不均匀分布。

      3) 减小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颗粒轨迹偏移的角度越大,颗粒的捕集效率越高,且颗粒在电场停留的时间越短;随着极板间距或极线间距增大,电场内颗粒的能量密度逐渐降低。

      4) 颗粒粒径越大,除尘效率越高;极板间距或者极线间距越大,除尘效率越低。当极板间距为200 mm,且极线间距为180 mm时,对于粒径为2.5 μm的颗粒除尘效率达到98.6%。当极板间距为250 mm,且极线间距为225 mm时,对于粒径为3μm的颗粒除尘效率达到95.2%。

    参考文献 (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