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

李艳斌, 柴丽红. 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 13(6): 278-287.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71219003
引用本文: 李艳斌, 柴丽红. 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 13(6): 278-287.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71219003
Li Yanbin, Chai Lihong. Chronic Effects of Fluoride Exposure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ana chensinensis Tadpole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8, 13(6): 278-287.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71219003
Citation: Li Yanbin, Chai Lihong. Chronic Effects of Fluoride Exposure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ana chensinensis Tadpole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8, 13(6): 278-287.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71219003

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

    作者简介: 李艳斌(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及其毒理效应,E-mail:595350711@qq.com
    通讯作者: 柴丽红, E-mail: lhchaiwhy@163.com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57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Q4098)

  • 中图分类号: X171.5

Chronic Effects of Fluoride Exposure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ana chensinensis Tadpoles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i Lihong, lhchaiwhy@163.com
  • Fund Project:
  • 摘要: 氟元素以不同的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适量氟的摄取有益于龋齿预防和骨骼发育,然而过量氟的摄取会对动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中氟含量持续升高。为探究水域氟污染对中国林蛙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胚胎为试验材料,对卵黄栓期(G12期)胚胎进行了0、0.7、4.2、19.4、42.8 mg·L-1 F-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胚胎发育到变态高峰期(G42期)的研究。分别于暴露25 d和40 d后取样测定了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此外,分析了F-慢性暴露对变态率、G42期蝌蚪的全长、体长、体重和后肢长以及G42期蝌蚪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25 d时,4.2 mg·L-1 F-处理组促进了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而42.8 mg·L-1 F-处理组显著抑制了蝌蚪的生长发育;暴露40 d时,19.4 mg·L-1 F-和42.8 mg·L-1 F-处理组蝌蚪的生长发育均受到显著抑制。持续进行慢性暴露78 d后,4.2 mg·L-1 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显著升高,而42.8 mg·L-1 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受到了显著抑制。此外,42.8 mg·L-1 F-处理组G42期蝌蚪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和后肢长)以及骨骼发育均受到抑制。依据G42期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变态率为观察指标,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7 mg·L-1。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的氟污染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和骨骼发育等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水体氟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55
  • HTML全文浏览数:  1155
  • PDF下载数:  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2-19

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

    通讯作者: 柴丽红, E-mail: lhchaiwhy@163.com
    作者简介: 李艳斌(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及其毒理效应,E-mail:595350711@qq.com
  • 1. 长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4;
  • 2. 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57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Q4098)

摘要: 氟元素以不同的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适量氟的摄取有益于龋齿预防和骨骼发育,然而过量氟的摄取会对动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中氟含量持续升高。为探究水域氟污染对中国林蛙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胚胎为试验材料,对卵黄栓期(G12期)胚胎进行了0、0.7、4.2、19.4、42.8 mg·L-1 F-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胚胎发育到变态高峰期(G42期)的研究。分别于暴露25 d和40 d后取样测定了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此外,分析了F-慢性暴露对变态率、G42期蝌蚪的全长、体长、体重和后肢长以及G42期蝌蚪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25 d时,4.2 mg·L-1 F-处理组促进了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而42.8 mg·L-1 F-处理组显著抑制了蝌蚪的生长发育;暴露40 d时,19.4 mg·L-1 F-和42.8 mg·L-1 F-处理组蝌蚪的生长发育均受到显著抑制。持续进行慢性暴露78 d后,4.2 mg·L-1 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显著升高,而42.8 mg·L-1 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受到了显著抑制。此外,42.8 mg·L-1 F-处理组G42期蝌蚪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和后肢长)以及骨骼发育均受到抑制。依据G42期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变态率为观察指标,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7 mg·L-1。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的氟污染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和骨骼发育等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水体氟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