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

杨晨昱, 张敏, 渠晓东, 彭文启, 余杨, 朱翔.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 13(4): 91-10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80312001
引用本文: 杨晨昱, 张敏, 渠晓东, 彭文启, 余杨, 朱翔.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 13(4): 91-10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80312001
Yang Chenyu, Zhang Min, Qu Xiaodong, Peng Wenqi, Yu Yang, Zhu Xiang. Patterns of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in Poyang Lak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8, 13(4): 91-10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80312001
Citation: Yang Chenyu, Zhang Min, Qu Xiaodong, Peng Wenqi, Yu Yang, Zhu Xiang. Patterns of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in Poyang Lak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8, 13(4): 91-10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80312001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

    作者简介: 杨晨昱(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mail:1547770184@qq.com
    通讯作者: 张敏, E-mail: zhangmin@iwhr.com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No.51439007;5177927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领军人才项目(No:WE0145B532017)

  • 中图分类号: X171.5

Patterns of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in Poyang Lak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Min, zhangmin@iwhr.com
  • Fund Project:
  • 摘要: 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以及受与长江干流之间"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变化受到较多关注。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鄱阳湖生态系统结构现状及影响因子,对鄱阳湖保护对策的制定形成有效支撑。2016年7月,对鄱阳湖湖区(分别于鄱阳湖保护区和南矶山保护区)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7种,隶属于5门8纲,平均密度为48.40 ind.·m-2,其中主要以软体动物门为主;平均生物量为28.12 g·m-2,亦主要由软体动物门贡献。湖区主要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y=0.0655)、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y=0.0336)、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y=0.0268)。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鄱阳湖保护区高于南矶山保护区的格局,且二者在群落组成上有明显差异,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以腹足纲和寡毛纲为主,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以瓣鳃纲和腹足纲为主。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显示,鄱阳湖保护区主要受到高水深、低浊度及高溶氧的影响;南矶山保护区各样点之间群落相似性较差,分别受不同因子的影响,这表明在各区域内部,局域微生境在局域群落结构的塑造上起主要作用,因此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保护应适当考虑空间尺度。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53
  • HTML全文浏览数:  1653
  • PDF下载数:  1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3-12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

    通讯作者: 张敏, E-mail: zhangmin@iwhr.com
    作者简介: 杨晨昱(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mail:1547770184@qq.com
  •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38;
  • 2.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No.51439007;5177927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领军人才项目(No:WE0145B532017)

摘要: 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以及受与长江干流之间"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变化受到较多关注。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鄱阳湖生态系统结构现状及影响因子,对鄱阳湖保护对策的制定形成有效支撑。2016年7月,对鄱阳湖湖区(分别于鄱阳湖保护区和南矶山保护区)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7种,隶属于5门8纲,平均密度为48.40 ind.·m-2,其中主要以软体动物门为主;平均生物量为28.12 g·m-2,亦主要由软体动物门贡献。湖区主要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y=0.0655)、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y=0.0336)、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y=0.0268)。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鄱阳湖保护区高于南矶山保护区的格局,且二者在群落组成上有明显差异,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以腹足纲和寡毛纲为主,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以瓣鳃纲和腹足纲为主。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显示,鄱阳湖保护区主要受到高水深、低浊度及高溶氧的影响;南矶山保护区各样点之间群落相似性较差,分别受不同因子的影响,这表明在各区域内部,局域微生境在局域群落结构的塑造上起主要作用,因此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保护应适当考虑空间尺度。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